《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再次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规划》的说明中,所提出的要从“速度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实际上,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这一次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这一指导思想,既表明提高质量的特殊重要性,也表明提高质量的困难程度。
回顾我国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十二五”这五年来,无论是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还是微观的产品服务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总体质量的现状,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也存在诸如严重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质量差距和问题的原因,既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性,也有质量发展本身在路径选择和发展战略 上的不成熟。质量发展本身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质量创新能力不够,只是简单地因循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主要是模仿式的引进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和认证方法等,而没有以“效益”为中心,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实现质量的创新性发展。质量创新的滞后,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发展质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以质量创新为重要的驱动力,通过质量创新实现我国发展质量的提高。
在本期专家视点中,我先来具体分析质量创新的内涵。在后面的专家视点中,我还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详细分析“十三五”期间为何要以质量创新提高我国的发展质量的原因,并基于研究进一步提出使质量创新成为我国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的具体措施。
一、质量创新的内涵
质量创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固有性能持续不断地改变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益。质量创新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提高性能标准,或者单纯地降低缺陷,更不是不问需求地埋头于管理体系本身的提高。可以说,质量创新就是消费者和使用方能够用更高的价格,所表现出来的满意度;管理体系和过程控制,只是实现满足需求的手段,而绝不是目的。
质量创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创新的目标是满足多层次的多样化需求。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驱使人们不断消费的基本原因,还是对哪怕性能相同产品的更高质量需求,也正是因为质量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发展性,才不断地扩大了总需求,并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总量的增加。因而,质量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正是由于质量这一要素的投入和不断地提高,才促进了经济不断地发展。质量的本质含义,就是要不断地去满足需求。质量之所以能创新,就在于需求本身不是标准化的,也不是唯一性的,需求除了安全、健康、环保和通用规范这些一般性的特征之外,更多的是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和不断变化的。
质量创新就是要满足多层次需求。由于人们收入的不一样,偏好的多样化,质量信息传递的差异性,会导致人们对质量的需求出现多层次性。高收入阶层更倾向于购买高品质的产品,中等收入阶层更倾向于购买大众化的精品,低收入阶层更倾向于购买满足基本功能的必需品。实际上,就质量创新而言,这三种需求都是等价的,在质量水平上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因为,更高品质的产品,甚至包括奢侈品,不一定有更高的质量收益,这是基于购买人群和数量太少而决定的。而那些从质量标准上来看,似乎更低的产品,却由于有更多的需求,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质量收益。我们国家生产的很多加工贸易产品,看起来似乎质量并不高,但却能大规模销售到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些高品质国家和地区,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低价的产品,更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要。这些加工贸易产品,当然也可以提高生产标准和建立自主品牌,但是由此增加的成本和因而提高的价格,不一定就能被更大规模的消费者所购买,质量提高的溢价抵消不了由于消费总量下降而带来的损失。理论分析可以证明,质量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更能恰当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才是更好。
质量创新就是要满足个性化需求。人们之所以对同样性能的产品,支付不一样的价格,原因就在于这件产品满足了个人对不同款式、色彩和型号的需求。也就是说,质量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质量就会有更高的溢价,从而实现质量的创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具体功能的需求,而越来越具有社会身份和人群划分的意义。这样一个消费时代的特征,在质量上就表现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另外,由于科技的创新,生产方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能更好地满足产品质量个性化提供的实现。从理论上来讲,固守单一的质量标准,并不能实现更好地质量收益,只有更加多样化的甚至是个性化的质量标准,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质量收益。
质量创新就是要满足持续变化的需求。对需求方而言,质量不仅是分层次的,也不单纯是个性化的,尤其是对一个个人来说,随着收入、偏好和信息来源的变化,质量需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分析,质量创新的表现就是不断地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获得每年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不断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每年新推出一个新升级产品的版本,这种版本的升级就是产品质量满足持续变化的需求,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营业利润和收入。大量的质量实证研究表明,固守某些不变的质量性能和标准,并不能获得消费的增长,而正是按照合理的使用周期不断变化的质量供给,才能获得更高的质量收益。
2.质量创新的本质是实现更高的效益
质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为商品和服务的内在属性,其形成和产生都是有成本的,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质量永远不可能免费。既然是一种有成本的投入,就必然要求有能够覆盖成本的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越大,质量的价值才会越大。质量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质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才是目的。从消费者来说,质量就是用货币来支付的价格,所支付的价格越高,给质量供给者的利润回报越高,质量就越好。反之,如果一个产品的质量投入越大,即使所谓的质量标准高于同类的另一个产品,而收益却越低,那绝不能证明质量水平越高。从本质上来讲,质量在市场中只能有价格来衡量,从投入上也只能用利润率来衡量。市场价格所带来的利润率越高,则质量创新能力越强。
质量创新的最终衡量标准就是效益。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创新,就在于它始终着眼于在为消费者和使用方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作为质量的供给方,如果所提供的质量性能与其他产品是一样的,而没有任何自己独到的创新,那实际上只能成为一个同质化的产品,也只能有同质化的定价。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个同质化的产品,利润一定是趋近于零的,甚至是亏损的。这就是我国的市场中,为什么充斥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而不得不打价格战的原因。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有更高的定价,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要生产具有异质性的产品。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要建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是因为只有提高质量才能最终提高效益。
质量创新中的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质量创新的实现,当然需要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包括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以及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手段。但是,在质量创新的过程和实现中,这些管理体系和控制方法的应用都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质量创新的手段。也就是说,确定什么样的控制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检测指标,运用什么样的管理体系?都不是绝对的,没有什么脱离质量创新所要实现的效益这一目标的管理,管理本身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能否创造更高的质量效益。从我们国家的管理实践来分析,质量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质量只是陷入在具体的管理之中,表现出严重的为管理而管理的偏向,离开了通过创新实现质量效益的这一根本。
质量创新就是消费者购买之后的满意度评价。作为质量的供给方来说,其对质量的检验和控制,实际上是生产主体在主观上对自我的评价。只有将质量的供给转化为消费者真实的购买,才是消费主体在客观上对质量的真实评价。因而,在质量主体的关系上,生产方的质量评价是主观的,需求方的质量评价才是客观的。质量创新关注的焦点,就是消费者是否购买,特别是购买中所给予的价格评价。特别重要的是,质量创新不仅关注消费者通过价格支付而表现出来的质量评价,而且更为关注的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后的满意度评价。只有消费者通过购买并使用产品,所给予的满意度评价,才能支撑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一个产品假定各项质量控制指标都非常优秀,但却因为没有需求而沉淀为一堆库存,那么这个产品的质量只能评价为零,并且是负数。
3.质量创新的方法是大数据的应用
质量创新是要通过对需求的满足和引领,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益。在我国进入消费时代的背景之下,由于产品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对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困难。仅仅依靠管理体系的应用,只能做到降低成本,或减少损耗,而并不能真正的满足需求。更严重的是,如果只按照政府行政部门所发布的标准来生产,那更是只会生产出一堆同质化的过剩产品。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实现质量创新。
质量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大数据。质量创新的本质就是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和持续变化的消费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一些不可捉摸的概念,而是表现为可以数据化的行为、偏好、价格、数量和调查结果。这些消费者的需求表现既可以是文本形态的,也可以是音频和视频形态的,甚至也包括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性能指标。那么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正在大量涌现的与产品质量相关的素材,经过处理后加总起来就表现为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海量化就是大数据。因而,要实现质量创新,从根本上就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反映消费者需求的大数据,拥有的实时的大数据越多,就越能够在质量性能上快速地、准确地和多样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质量创新只能来源于质量大数据,质量大数据是质量创新最基础的要素。
质量创新的大数据能够显著地减少信息不对称。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以及市场还不能真正地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市场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信息会由于不对称,而减少买卖的机会和交易的数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市场的消失。质量创新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掌握尽可能充分的质量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质量供给而带来的效益增长。大数据的出现,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状态,特别是了解其他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之后的质量评价,从而极大地减少因为信息误导而导致的质量损失。同时,企业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数据,向消费者传递更为准确的质量信息,实现质量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增长。
质量创新中各类资源的配置依托大数据的支撑。质量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带来质量性能上的突破。同样,质量创新也离不开管理的创新,管理的过程控制不仅能够降低成本,也能实现质量创新所需要的各项标准规范。此外,质量创新也离不开服务的创新,随着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增长,质量的“硬”创新越来越离不开服务的“软”创新,服务的不断升级和内容更新,带来了质量整体上的创新。但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并不能自动带来质量创新对需求的满足,只有当这些创新真正的是适应需求,并且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时候,这些创新才能支撑质量创新的需求满足。而这些创新是否真正能转化为质量创新所需要的需求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利用大数据的关联分析技术和需求评价技术,能够评估和掌握这些需求是否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正是因为大数据的出现,才使得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各类资源得到真正的优化配置,因为这些创新资源都是着眼于对质量创新需求的满足。
(该专题更多的相关内容,还将在下一期专家视点中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