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有机生态系统,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总体、静态到动态,局部到全国进行扩散和传播的连接脉络。根据OECD的研究成果,大众、企业和各种公私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和信息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关注的重点。
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热潮涌动的当下,如何让微观的、局部的创新技术流和信息流在不同社会经济体之间顺利流转呢?要形成这种良性活动,首先是这种技术流和信息流产生的方式非常重要,比如说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联合的研究项目和其他一系列技术领域的合作产生的相互影响,这已经在多个企业参与方之间形成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此外,这种联合研究和技术合作并不会仅仅发生在企业这种私有的经济组织之间,企业,大学和各种公共的科学研究机构之间也会有不同组合形式的交互作用,比如通过共同研究,然后以专利、报告和论文发表的方式形成正式的科技信息流动,或者是另外一些如研讨会、讲学等等方式的非正式途径,在不同性质的组织之间交换创新的产品。
直接参加创新活动并不是有关创新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或者获得的单一通路,创新还有扩散过程。企业生产过程里面中间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是一条重要的创新扩散渠道。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是上游产业链和创新主体向下游厂商输出技术创新和质量创新结果的方式之一。企业从其它创新主体引入核心人才是另外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技术人力资源的流动可以是企业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之间。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技术外溢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流动带来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以上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来衡量,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存在多种严重的挑战。首先是不同经济社会维度之间的脉络存在梗阻。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微观个体企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更多的是企业追随宏观的大势,而不是企业的有序发展奠定宏观增长的基石。局部地区经济和区域市场与全国经济增长并非是共振的关系,市场分割和地方利益普遍存在。其次是创新活动的多样性不足。这种创新方式的多姿多彩呈现本身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体现之一。目前,研发创新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判断创新绩效的主要标准,而更为基础性的产品(服务)创新容易被忽视。再次,创新主体之间孤立性有余而合作性缺乏。个体、大学、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之间各自为营,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成为研发的共同体,这也是创新活动形式单一的内因之一。
要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康成长,政策的关注点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同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活动的网络结构的建立和优化。其次是企业作为创新的最重要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各种政策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