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杨周翰与比较文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于11月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澳门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本次研讨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纪念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奠基人杨周翰先生百年华诞而举行的,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缅怀故人的同时也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在中国的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派的未来前景作了展望。研讨会由杨周翰先生早年培养的唯一的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首先在会上致辞。他回顾了自己四十多年前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与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的偶然邂逅,并指出,这本书在其后一直伴随着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生涯。他认为纪念先生百年华诞更重要的是推进中国的文学研究事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四川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会长曹顺庆在致辞中缅怀了老会长对自己以及其他后辈学者的提携和教导,并呼吁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以纪念杨周翰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接着由三位杨周翰先生生前的好友、同事和学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在发言中指出,杨周翰教授对中国比较文学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引进这门学科,还在于他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率先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他经常提醒年轻人:“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尤其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他研究英国文学的著作无一不透露出他内心深藏的中国文化底蕴。他以西方一些学者用华丽、奇崛、精雕的巴罗克诗风来概括中国文学的某些作品为例,说明如果欧洲人试图从中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学,学会中国人理解和欣赏自己文学的方式和方法,他们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这种发现不仅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也会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学特点达到更深的理解。她特别指出,杨周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年月,热情地主张拆除(西方中心)中心,呼唤一种以各自文化为特点,进行交流对话,互相印证、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新阶段的比较文学。而这三十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理想与追求。
王宁在主题发言中在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曾师从杨周翰先生步入比较文学界的经历,他指出,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者中,杨周翰的学术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这不仅体现在他在第11届和第12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上蝉联两届副主席的职位,而且更是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他的逝世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在当代中国人文学者中实属罕见。他在全面评述了杨周翰的比较文学观和批评实践后总结道,杨周翰之于比较文学的未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这在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化时代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了。其次,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和转机问题,多年来的“危机”噪声已经转变为推进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前进的转机。再者,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现象及文学本体的研究,杨周翰先生以自己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文学研究实践证明,即使是从别的学科汲取理论也不能脱离文学这个本。最后,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对立与对话关系,他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之所以至今仍十分繁荣,就在于它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包容。杨周翰先生虽然去世二十六年了,但他生前的一些预言已经为今天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实践所证实,这应该是先生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在主题发言中回顾到,杨周翰先生生前经常教导我们,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应该“要有中国人的灵魂”。杨先生的这句“要有中国人的灵魂”,廖廖数语,却言简意赅,直指国内学术界外国文学研究的要害所在。今天,值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之机,重温先生的这句名言,以及先生生前有关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史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等方面的意见,结合今天国内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倍觉先生这句名言的学术价值和当下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李明滨和韩加明分别在发言中回顾了杨周翰对中国高校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学所作出的共享以及对国别文学研究所作出的表率。韩加明着重分析了杨周翰的重要著作《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认为实这际上应该算是一种17世纪英国文学的断代史研究,而且是老先生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晶,特别是结合了中国文学或文化背景从比较角度研究英国文学的重要成果,它应该成为自己今后著述的楷模。
陕西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启龙在发言中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杨周翰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贡献:翻译、著述和学术思想,他认为,几十年过去了,杨先生的著作中表达的思想远没有过时,至今仍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纪念杨先生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重温杨译经典,逐字逐句阅读,细心体会翻译的神韵,认真研究他专著中的深邃思想,激活文字中潜藏的能量。杨先生一生长袖善舞,学贯中西。虽然多才多艺,但他没有骄傲,而是只争朝夕,笔耕不辍,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出席会议并作发言的还有来自港澳的学者黄德伟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高建平、何成洲、高旭东、季进、陆薇、王敬慧、许德金等。此次研讨会规模虽然不大,但规格却很高,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几位前任会长和现任会长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部出席。
据悉,杨周翰(1915-1989)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解放初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他是中国的西方文学史编写和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他著译甚丰,在海内外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他生前培养的为数不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竟有两人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并在2013年同时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这在中国当代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